財務福祉理論

圖1 財務福祉理論五大要素
資料來源:García-Mata, O., Zerón-Félix (2022),研究者自行彙整
閱讀使用說明
因財務福祉的概念化,過往各學者定義包含財務滿意度financial satisfaction,、財務健康financial wellness、經濟福祉economic well-being、財務效率financial efficacy和財務健康financial health等,故以此整理各學者對於財務福祉(financial well-being)定義,重新予以聚焦定義、架構。
財務福祉五大要素
表1 財務福祉概念要素與定義

資料來源:García-Mata, O., Zerón-Félix (2022),研究者自行彙整
依據下列圖片7-9文獻內容,和財務福祉要素,整合一個財務福祉的定義
財務福祉定義「使人們能夠履行當前和經常性的財務義務,在沒有財務壓力的情況下做出消費決策,為面臨經濟突發事件做好準備,並追求未來的財務目標的一系列條件。」
該文獻在整理財務狀況的概念要素,亦探討時間和需求下產生四種基本行動方針,包含是履行當前和經常性的財務義務(短期需求)、在沒有財務壓力的情況下做出消費決定(短期需求)、為面對經濟突發事件做好準備(長期需求)以及追求未來的財務目標(長期需求),此概念能幫助社工在評估或個案一起討論時能更了解個案的需要、想要、急迫緩急、長短期計畫的優先順序做出具體規劃和執行。
表2 時間概念下的需要和想要

參考資料:García-Mata, O., Zerón-Félix (2022),研究者自行翻譯。
- 雖然財務福祉概念化與衡量模型是以目前發達美國經驗為主,但也有學者表示因每個國家的特徵模型,以及經濟體之間和內部福祉的涵義可能有所不同(Brüggen et al. 2017; Ladha et al. 2017),所以需要建立各個國家的財務福祉特徵,特別是在結構分析中,要將不同發展程度、不同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制度背景與財務福祉關係一併納入(Fu, 2020)。
財務福址命題
命題一、人們尋求最大化他們的財務福祉
- 如果人類發現滿足其實際和未來的需求和願望是可取的,那麼人們期望努力改善,使人們能夠實現這些義務和願望的條件。
- 最大化個人福祉類似於最大化自身利益。因此,取決於人們的動機和情感的主觀評價。
- 只有當異常不會顯著扭曲理性行為模型的原則時,該假設才有效。因此,問題是哪些能力和資訊決定財務狀況。
命題二、財務知識使人們能够做出更好的財務決策,從而有助於改善財務福祉
- 財務素養的目的必須是財務福祉;財務知識促進提高消費者財務福祉的行為。
- 主觀財務知識比客觀知識與財務福祉的關係更緊密,態度和信念也可能影響。
- 當人們無法保持一致的財務行為時,通常會認為他們缺乏資訊、理解資訊的知識或利用資訊的技能。
- 縱使具有高程度財務知識的人,在選擇經濟決策和行為的權重時,仍重視他們的態度和偏好,而非認知技能。
- 財務素養與財務福祉之間的關係時,告誡我們理性行為模式的脆弱性。
命題三、因錯誤評估財務結果和風險影響財務福祉,產生行為偏見
- 不是以人們擁有或賺取的東西為衡量標準,而是以「人們對財務狀況的感受」為衡量標準。
- 財務知識和行為之間存在潛在的巨大差距(不是有知識就代表行為符合知識)。
- 時間取向的觀點、對損失的厭惡、過度自信、羊群效應、社會壓力、確認先入為主的數據的傾向以及慣性態度。
- 面對不確定性,個人並不總是理性的。
- 對財務知識的過度自信和信心不足會影響消費者的行為,從而危及財務福祉。
命題四、消費決策和財務行為最終決定財務福祉
- 財務福祉可以納入效用分析和儲蓄動機的範圍內。人類決定自己的消費習慣並感到有儲蓄的動力,主要有四個原因:(1)為後代留下遺產;(2)當目前和未來的收入與期望的消費水準不符時實現目標;(3)以防萬一,做好應對緊急狀況的準備;(4)擔心不確定性。如圖一呈現,依據長短期的需要/想要下,人們的儲蓄行為背後原因。
- 消費者決策和財務行為是財務知識、態度和意圖對財務福祉影響的中介因素。

命題五、評估財務福祉時必須考慮個人目前的財務狀況及其預期的財務未來
- 財務能力、需求和願望會隨著時間而改變。
- 從對當前財務的有效管理和控制,確保財務未來,例,老化與財富累積有關
命題六、環境、文化和制度背景會影響個人的財務狀況
- 文化和制度在個人享受資源和滿足財務需求的安全感和信心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 生態生命歷程方法來定義財務福祉,考慮家庭(即家庭、父母身分)、社區(即金融機構、生活成本)和社會(金融市場、公共政策)的影響。
- Fu(2020)認為,財務能力試圖解釋財務素養、財務包容性和消費者所處環境的結構特徵之間的相互依賴性。這些相互依存性涉及的因素多元,導致財務教育和包容性政策的設計者採取旨在規範行為而不是促進行為改變的制度方法。
- 制度主義方法假設「改善財務福祉的政策應側重於金融市場結構和支持機構,而不是狹隘地針對個人的財務素養或財務包容性」
- 財務福祉作為財務知識、財務包容性和財務能力建設之外的終極目標而變得越來越重要。財務包容性的最終目標不應只是優化財務產品的使用或公眾進入正規金融市場的機會,而應在消費者保護機制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的財務福祉
- 提高財務包容性對於實現財務健康是必要的
命題七、消費者需求和想望的比較,透過從基本需求的緊迫性升級到實現非物質需求來影響財務福祉

- 收入並不是財務狀況的絕對指標
- 財務需求隨收入而變化,經濟決策中的選擇自由和對財務安全的追求更直接有助於塑造財務福祉
文獻討論
- 定義與評估更廣泛與更精準測量:過去研究焦點於主觀自我財務認知、聚焦於財務滿意度,至今的關注面向更加廣泛。
- 跨國研究必要性:已開發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存在文化差異、家庭內部財務行為以及經濟差異,建議採用客觀-主觀方法,捕捉物質資源和財務服務取得的知覺差異和差距。一般來說,提高人們的財務福祉需要更深入地了解他們的動機、能力、機構和文化互動。
- 財務福祉本質上是一個個人概念,它是更廣泛的整體福祉結構的一部分,同時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客觀利益產生影響(Abrantes and Veludo, 2019;de Neve et al. 2013; Salignac et al. 2020);因此,研究財務福祉必須把人置於分析的中心,觀察人的消費決策、財務知識和態度,以及與社會和制度環境的互動。
- 建議以個人或家庭為研究對象。如果要分析家庭,就必須考慮家庭經濟決策者的角色。
- 建議考慮財務和非財務資產以及一個人可能從配偶、家人、朋友、利他團體或政府收到的轉移。個人建立的社會關係和他所處的制度環境可以作為經濟保護網絡,有助於緩解財務壓力。例,假設一個人有經濟需求,但無法用她/他的積蓄來解決。在這種情況下,建議了解此人是否在工作中透過正式信貸、家人或朋友之間找到經濟支持,或者她/他是否拖欠財務。
參考文獻
García-Mata,
O., Zerón-Félix (2022), M. A review of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financial
well-being. Int Rev Econ69, 14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