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生命歷程選擇 vs 財務健康

閱讀使用說明
世界不斷變動,各地財務情況越來越複雜,為了解決人們和弱勢對象在財務的參與、教育、包容性等問題,以此改善個人和家庭的財務狀況。但也因為財務健康的概念不足、不一致,因此在理解財務成因變得很困難。
目前的財務健康概念沒有將人與環境交互作用下的動態性財務狀況納入考量,也不清楚在各年齡、人生階段中,財務狀況是如何與他們進行互動,所以該文獻主要是透過重新定義和重新概念化財務健康,並嘗試從中理解組成和關聯性來解決,以達到更加周延性評估,以幫助我們理解財務健康跟時間變化如何與一個人產生關連。
財務健康概念
客觀要素包括人們的財務狀況,例如收入、債務和儲蓄(Cummins, 2010)。主觀因素包括人們對某種情況或變數的看法或感受,例如對收入、財務狀況和生活水準的滿意度(Shim et al., 2009)。Bray et al. (2011: 42)選擇是財務健康的核心。Shim et al. (2009)發現有感受到控制,是財務行為意圖的重要預測因素。
結構條件和生命事件
過往文獻研究會將財務健康排除對人可能有影響的社會結構。而生命歷程的觀點,不僅可以協助理解財務健康對人的意義,更可以及協助了解影響因素的前因後果關聯,幫助工作者在理解個案財務行為時,能更了解個案的財務健康與其關聯與影響。
重新思考財務健康
- 首先是財務健康在與個人環境的互動中發展生態觀點(Bronfenbrenner ,1977, 1994)如圖1使我們能夠更清楚地理解個人財務健康在與其環境互動中發展的方式;
- 以生命歷程框架內理解財務健康,包含人在生命歷程中所處階段(幼兒期、兒童期、青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以及預期或不預期發生的重大事件意外的財務衝擊(例如孩子出生、親人過世、關係破裂、需要搬家、失業等)。

圖1 財務福利概念模型
資料來源:Salignac et al. (2020),研究者翻譯繪製
討論
- 財務健康的定義和方向:包含日常生活花費和剩餘收入、可以控制的、財務安全感
- 在生態生命歷程架構下的背景面向:財務狀況隨著時間推移,根據人生階段、事件發生的變化,隨之產生變化。當考量年齡如何影響個人財務/選擇感、對財務狀況的感受、所享有的控制程度這三個面向中,年齡也決定人們當時的價值觀。生命歷程讓我們能夠看見財務狀況及其涉及面向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對不同生命歷程階段和事件的反應而變化。
- 在個人層面,經濟能力、就業、健康和福祉、性別、教育和技能被認為是福祉的重要影響因素。
- 個人因素與參與者居住更廣泛的家庭和社區環境中的因素相互作用。
- 財務知識、態度和性別等個人因素與家庭、家人和朋友層面的影響因素(如家庭和照顧責任、父母支持和教育以及夫妻動態)密切相關。
- 個人層面和家庭層面的影響因素都受到更廣泛的社區層面影響因素的影響,例如生活成本、政府政策或獲得財務產品和服務的機會;例如,退休金管理政策的變化對老年參與者的財務狀況有直接影響,包括他們有多少錢、他們的擔憂程度以及他們對財務狀況的控制感。
反思:
- 依照財務社會工作中心,是以生命週期來看待人在各個階段所受到個人、家庭、社會的影響,然而透過此文獻可以看見生命歷程與財務健康的關聯,生命歷程更加強調的社會制度、時間、世代、重大事件、轉折點、累積性影響,個人的財務狀況是隨著時間不斷變化,非僅限於生命週期階段,因為生命週期沒有告知意外、遷移、離婚等事件,然而這些狀態確是目前社會經常性所面對的情境,且個人的財務狀況是暫時性的。
- 在談論財務健康時,感受到有選擇權,從中做出選擇,所以當個案感受到可以對自己的財務行為可以控制,選擇權是財務健康的重要核心。
參考文獻
Salignac, F., Hamilton, M., Noone, J. et al. Conceptualizing Financial Wellbeing: An Ecological Life-Course Approach. J Happiness Stud 21, 1581–1602 (2020).